2007年4月28日星期六

启东产业群落(转载)

前言我所想要讨论的是启东富豪产业群落,而非单个富豪。因为商场风云变幻,今天是老板,明天就能就是瘪三。我所想要讨论的是指实业型富豪。虽然有少数启东人在股票,期货上积累了不少资金。但本人始终认为,金融业在中国目前的时代背景下,对社会财富的配置并无实质性意义。我所想要讨论的富豪并不以资产多少为主要因素。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效益。因为人生苦短如晨之朝露,个人的物质财富其实并无意义。建筑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为启东积累了最多了财富。但其真正意义在于建筑业使无数的启海子弟走出家门,使得启东发展与苏南上海地区同步。杜金豪投资设立了启东外国语学校。对启东教育影响意义深远。成则可喜,败也英雄。杜当属启东建筑富豪第一。本人也曾与其杨子江建设有少量业务来住。启东本土工业群受制于公有制的固有弊端,发展曾受重挫。但在此过程中,已有较多人取得了资金和技术积累。近年的私有化过程帮助这些资金走向前台。他们将决定启东本土产业的未来。林洋电子的异军突起是启东的骄傲,该公司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启东近几年的大中专生提供了充份就业,该公司对普通员工的重视,薪金水平在启东企业中都属首位。陆永华当属启东本土工业第一。最具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富豪的缺位是最大的遗憾。重视教育是启东的传统。但近十年的现实告诉人们,教育上的投资与产出并再如之前那么高了。在此背景,新启东富豪的子女教育并不理想。希望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并不那么灵验。我们只是随便聊聊,所讲的都是个人所见所闻,眼界有限,定有较多疏漏之处。希望能有网友不断补充。  农业时代  吾哩启东良田万倾,沟渠纵横。虽无鱼米之乡之虚名,实则农业产出不亚于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吴越地带。加之启东靠海临江,有鱼盐之利。近百年来启东生活水准一直高于周边地带。周恩来曾在接见启东代表时称赞启东是金担银担一担挑,指的就是启东的粮食、棉花生产在全国均有一定知名度。但就是在当时,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。人均资源不断下降,启东人再会做,一亩多的耕地也搞不出什么花样来。 第一桶金   田里厢永远寻勿到铜钿。工业时代才是财富积累的开始   启东人本来就自外地迁入,自不惮于外出寻饭吃。近百年来,十里洋场上早就不乏启东赤佬的身影。可惜这方面的资料多已遗失。七十年代未的城市建设极其缺乏劳动力,启东人抓住了这一机遇。稍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均会外出打工,建筑工地是主要去向。时至今日,南通一至七建已在江湖上闯出了“建筑铁军”的响当当名声。工地上的重体力劳动多已由安徽河南等次发达地区人员担任。启东人多以施工员,管理人员为主。   启东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富豪均与这段历史有关。启东人用汗与血换来了第一桶金。 杜金豪,董雪平等...

启东第一批富豪来自于建筑业劳务输出。大小包工头,建筑站负责人,会计,预算员,采购员等均是其中代表。财富主要来源于对同乡剩余价值的剥削。但也正是这一批能人的存在,使一大批启东人走了出去,很多人就是从建筑工人做起,白手起家。建筑业对周边产业带动能力巨大。建材业,装璜业等产生了无数启东老板。甚至天汾的电动工具产业群也得益于此。但是,启东人更多的从事的是贸易型公司,虽然贸易型能够产生较多的利润。但其积累速度较慢。启东人错失了建材业等建筑配套产业发展的良机。在此同时,启东人并没有注重建筑人材的后续陪育和提升,南通二建虽然名声在外,实际只处于二包的尴尬境地。但真是的国家重大工程甚少有南通建筑的身影。目前的奥运工程,主要工程师都需外聘。同时,启东设计勘察院也能力有限,业务止步于启东境内。启东建筑业巨头同时错失房地产这一财富积累最快的行业。直至近一二年才大梦初醒,开始少量涉足房地产的直接开发。为时已晚。近年来,建筑业疲态已现,很难再为启东人就业和财富产出作出更大贡献。 启东今年GDP不过百亿,绝大多数的财富来自外地。 为何启东人都是墙外开花墙外乡。启东工业发生了什么。浙江等地富豪群的产生多来自于乡镇企业。启东乡镇企业如何。以集体性质的志良保温材料厂为例。其属于建筑配套产业。生意应该极端红火。但已倒闭十几年。散伙后,各位能人各奔东西,很多人现在已经是千万级富豪。启东的某些保温材料制造机械全国知名。上海所有的保温业展会上,我每次都能见到某些启东人,正是来自志良保温材料厂。二年前碰到前厂长,落魄中,深愧为朋友出卖。其中内情虽不得详知。但启东人工于心计,勇于内斗的性格可见一斑。这样的启东人,自然无法将企业做大做强。
乡镇企业如此。市直属工业又如何。
启东计算机厂人材济济,技术实力在当时国内最为先进。
今天,在中关村,在珠江路,单片机行业启东人影响甚大。
基本都是启东计算机厂陪育出的人材。
启东制药厂今天已经不在存在,不过是东盛制药的下属产业。
虽然仍能解决启东不少就业,但对启东人的自豪感是永远的损伤。
不可否认,当时这些企业领导者都是能人。但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,
他们所得的数万回报已经和他们创造的贡献不匹配,在此情况下,
企业领导者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。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捞取
更多的实惠。企业衰亡理所当然。所有权不明。企业制度落后是一个
主要原因。深层次原因已涉及政治问题,在此不予分析。
但国有企业的特点是重积累,低分配。如此良好的企业,如此多的
启东人只拿千元不到的工资,其中剩余价值的数量相当惊人。衰亡
过程中,权力决定金钱。
数年前的大拍买是将钱洗白的好机会。如某机械厂,其新董事长
原为启东制药厂业务员。如某纺织厂,其新股东多为前厂长。也有
一些得益者,为洗脱嫌疑,远付外地建厂。如现在国内知名的南京
某制药集团。其创始人都为前启东制药厂。
对已经发生的事情,愤怒和责备毫无意义。现在能指望的就是这些
厂能不断做大做强,为启东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。新私营企业主能否
有不断前进的动力,这已取决于国内大的政治环境。 前景实际甚忧,
将子女送住国内就读可能已经新富豪的惯例了。林洋电子是启东工业的新亮点,工业产出已占全启东十份之一。近日,
其旗下的新太阳能产业又获数十亿订单。林洋电子是启东人的骄傲。
但是,林洋赖于发家的电表产业其实属于垄断行业。虽然存在竟争,
但电力垄断企业的性质决定了,只要搞定少数人,就能得到整个大蛋糕。
林洋,如果能将电表出口额达到总量的百份之三十以上。在国际市场
上竟争,那才能真显启东人的本色。
另一方面,一支独秀的性质使得行政力量对他寄以厚望,水可裁舟,
也可覆舟。不切实际的多元化可能是林洋目前最大的风险。
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,真正的富豪是在自己财富积累的同时,同时带动就业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。农业富豪的缺乏是启东最大的悲衰。
前文已经说过,启东是个传统上农业极为发达的地区。解放后,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农业产值大幅提升,磷肥的使用,使蚕豆产量提升数倍速。棉花良种的引进,蚕桑良种的引进使得农民大幅度增收。但农业产业化为何仍不见踪影。
启东蚕桑质量,数量均据全国之冠。但即使是最初级的后道加工,缫丝厂也多已倒闭。虽然这一点与当时的整个大环境有关。但农民缺乏组织,丝贱伤农,政府部门又缺乏协同产业化也有很大干系。
数年前,启东市政府痛下决心。组建蚕丝绸公司。全启海地区蚕蚕统一购销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蚕茧价格。但该公司在明知外地收购价高于启海,不提高启东区购价,反而设卡拦截将蚕茧运住外地出售的农民。
外地人在某乡投资开设开缫丝厂,得到茧源,从外地运来蚕茧被该公司运用行政力量扣留。该厂不得不倒闭。每个收茧季节,每个大队干部都能得到发放的红包,以帮助该公司垄断收购蚕茧。这样的农业产业化,不过是少数人与行政力量的对农民的集体剥削,不要也罢。启东紧靠上海这一最大的蔬菜需求地。每天大量的蔬菜交易,除了产生较多百万级小老板以外,几乎没有千万级富豪介入。这样的交易,无法使启东蔬菜得到品牌提升,更不说是在上海打出绿色蔬菜的品牌。
启东海产品曾让吕四一带产生无数百万富翁。无视生态,大量捕劳的结局已经显现出来。这此情况下,大量出口日本海产品也只能让少数人得到利益。近年来,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重视海产品的后道加工。
启东龙虾可能占了上海市消费量的大部,但所有的龙虾据说都是盱眙血统。龙虾过度捕劳的后果在去年已经显现。
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猜测,启东政府的不作为或者过度作为。资本对启东农业优势的漠视是启东农业无法形成产业化的主要原因。我们希望,真的想回报乡亲的启东富豪能关心一下启东农业的产业化领域中来。启东农业有未开掘的金矿,也是启东财富积累的跟本。

2007年4月8日星期日

没事早点睡吧

租了一个自己房间,终于可以在阳台晒满窗的阳光,赏满眼的绿,晚上也可以上网聊天看电影了,可是生活能那样吗,星期天阳光很好,外面的泡桐开花了,紫色的小喇叭,一簇一簇的,甚至于我可以从五楼的窗台触手可及(夸张了点),这样的时光我应该拿本书,坐在阳台上的,事实的我却在房间里上网,无聊的整电脑,面无表情,目光呆滞,肩膀酸疼,还说要保重身体呢,对不住那么贵的房租啊。失败的很啊。有了觉悟,少了行动,还是不行的,实际点,想到了,就早点睡吧。